人民幣貶值之際,比特幣能否成為2025新避險神器?

人民幣走軟vs比特幣反彈:中美貿易戰下的加密貨幣投資攻略

人民幣貶值趨勢正引發全球市場關注,同時比特幣價格在近期經歷波動後出現回彈態勢。對台灣加密貨幣投資人來說,理解這兩者間的關聯性至關重要。

大家好,我是幣圈老韭菜,經歷過17年牛市、18年熊市、20年崩盤,2025年還在這裡跟大家分享,表示我至少還沒餓死(笑)。今天來聊聊最近很多鄉民關心的話題:人民幣走軟會如何影響比特幣?中美貿易戰對加密貨幣市場有什麼影響?以及,為什麼比特幣遲遲無法突破8萬美元大關?

貿易戰、貨幣戰與比特幣:一場全球資金大挪移

人民幣貶值已成為市場焦點,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匯率波動,更是中美貿易戰下的貨幣政策反應。根據最新消息,比特幣在4月8日華爾街開盤時曾徘徊在8萬美元附近,與美股一同反彈,但中美之間尚未解決的緊張關係限制了比特幣價格的上漲空間。

為什麼人民幣走軟對比特幣可能是利多?這要回到歷史經驗。前BitMEX執行長Arthur Hayes(阿瑟·海斯)指出,人民幣貶值往往會引發中國資本外逃,部分資金會流入比特幣等避險資產。他特別強調,「2013年、2015年都有效,2025年也能奏效。忽視中國影響,後果自負。」

我在2015-2016年時就親眼見證過這種情況,當時人民幣持續走貶,一堆中國資金就像被嚇到的小鳥一樣飛出籠子,尋找安全的避風港,比特幣就是當時熱門的「避險資產」之一。(雖然比特幣是否真的是避險資產還有爭議,但至少當時的市場行為確實如此)

特朗普與習近平的貨幣政策角力

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表示,北京「非常想達成協議,但他們不知道如何開始」,並表示「我們在等待他們的電話」。這種高調的言論背後,實際上是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博弈。

習近平的主要武器之一是獨立的貨幣政策,而這需要一個更弱勢的人民幣。對台灣投資人來說,這種態勢意味著:

  • 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中國資金外流,部分會流向比特幣
  • 美聯儲可能因經濟放緩而降息,無論關稅是否加劇了通膨
  • 兩種情境都對比特幣價格形成支撐

說實話,我已經不太信任傳統貨幣了,各國央行都在比誰印鈔票印得快。2008年金融海嘯後,美國QE讓美元持續貶值;現在各國也在紛紛降息…這些都使得比特幣等有限供應的資產對避險資金更具吸引力。

比特幣價格技術面:關鍵支撐位、斐波那契回調與移動平均線

說到技術面分析,即使最近全球市場動盪,比特幣短期內表現出異常的平靜,價格波動後進入盤整階段。對技術分析愛好者來說,現在有幾個關鍵水平值得關注:

斐波那契回調水平成為BTC價格支撐。交易者普遍關注0.382斐波那契回調水平,目前約在73,500美元附近。知名交易員Titan of Crypto解釋,「在牛市中,38.2%的斐波那契回調位通常作為關鍵支撐位,只要比特幣收盤價保持在其上方,即使出現短期下探,上漲趋勢仍然完好。」

另一位交易員Daan Crypto Trades也強調,這是本週期第三次測試這個水平,且與2024年高點形成共振。這真的是一個「值得關注的大級別」。

還有一個重要指標是200日簡單移動平均線(SMA),這是經典的牛市支撐線。當BTC首次跌破82,000美元時,它失去了這一支撐。

我自己操作時,會額外關注比特幣主流交易所的資金流向和未平倉合約變化。過去幾週我發現大戶資金在每次回調時都有明顯的吸籌行為,這暗示著機構投資者可能正在布局長線持倉。

技術指標 現況 意義
0.382斐波那契回調 73,500美元附近 關鍵支撐位,牛市健康回調範圍
200日移動平均線 BTC跌破82,000美元時失守 牛市支撐線,需要重新站穩
交易量變化 回調時交易量減少 缺乏持續性賣壓,較有利於反彈

中國因素是被低估的比特幣推動力?我的解讀

很多台灣投資人可能只關注美國政策對比特幣的影響,但我認為中國因素正被市場低估。從歷史數據來看,每當中國經濟或政治出現不確定性,資金外流就會加速,比特幣往往是受益者之一。

中國投資者尋求避險資產的行為可能引發新一輪比特幣買盤。雖然中國官方禁止加密貨幣交易,但我們都知道,禁令從來沒有真正阻止過資金流動,只是改變了流動的渠道而已。

記得2020年我參加一場加密貨幣投資者聚會,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透露,很多中國投資者通過香港、新加坡等地的中介機構進行比特幣投資。這種「灰色渠道」在人民幣貶值時期特別活躍。

同時,美聯儲降息預期也成為BTC潛在利多。AllianceBernstein預測,即使關稅加劇了通膨壓力,如果經濟放緩,美聯儲仍可能傾向於降息。市場目前預期首次降息將在美聯儲6月的會議上進行。

我的觀點是:中美兩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調整,無論哪一方主導,最終都會為比特幣價格上漲提供動力。這就像左右手互搏,不管哪隻手贏了,都是自己人。

新手投資人解讀國際財經新聞必知五件事

身為過來人,我看到許多新手在解讀國際財經新聞時容易踩坑,特別是對加密貨幣市場的影響判斷。以下是我的「老韭菜經驗談」:

1. 短期噪音vs長期趨勢

新手往往過度關注每一條頭條新聞。記得我剛入場時,川普一條推特就讓我恐慌性賣出BTC,結果三天後價格就反彈了…

辨別噪音和信號的能力是成熟投資者的關鍵特質。對於比特幣,核心驅動因素是供需關係、機構採用、監管發展和全球宏觀經濟環境,而不是每天的頭條新聞。

2. 避免情緒化決策

新聞標題往往帶有情緒色彩,設計來吸引點擊而非提供平衡資訊。當你看到「比特幣暴跌」「市場恐慌」等字眼時,先深呼吸,檢查實際數據。

我制定了一個「24小時冷靜期」規則 – 重大新聞後至少等24小時再做決定。這個習慣幫我避免了無數衝動交易的損失。

3. 學會從多角度解讀同一新聞

以人民幣貶值為例:
– 對出口商:可能是利多
– 對進口商:可能是利空
– 對比特幣:可能引發避險買盤
– 對美聯儲決策:可能增加複雜性

單一事件對不同資產類別的影響不同,甚至相反。這就是為什麼資產配置和理解相關性如此重要。

4. 理解新聞時效性差異

有些新聞的影響是短暫的(如某交易所臨時故障),有些則是結構性的(如監管法案通過)。辨別這種差異對投資決策至關重要。

5. 關注主流機構的研究和分析

我定期追蹤AllianceBernstein、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的研究報告,它們通常比社群媒體和YouTuber提供更深入、更平衡的分析。

專業投資者往往依靠多元信息源,而不只是熱門頭條。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閱讀不同立場的分析,尋找共識和分歧點。

人民幣、比特幣與全球資金流動:投資者最常問的問題

在搜尋這類主題時,投資者常見的問題包括:
– 人民幣貶值對比特幣價格有什麼影響?
– 中美貿易戰對加密貨幣市場是利多還是利空?
– 比特幣在2025年會漲到多少?
– 現在是進場買比特幣的好時機嗎?
– 美聯儲降息會如何影響比特幣價格?
– 比特幣能成為避險資產嗎?

這些問題反映了市場對宏觀經濟因素與加密貨幣關係的濃厚興趣。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,理解這些關聯性對於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至關重要。

加密貨幣投資者常見問題

Q:人民幣貶值真的會導致比特幣上漲嗎?
A:歷史數據顯示這種相關性確實存在。2013年和2015-2016年的人民幣貶值期間,比特幣價格都出現上漲。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投資者尋求資產保值,將部分資金轉移至比特幣等非主權資產。不過,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,其他因素也同樣重要。

Q:比特幣在2025年有可能突破10萬美元大關嗎?
A:從歷史周期和供需基本面來看,這個可能性確實存在。特別是如果機構資金持續流入、各國央行競爭性降息、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,這些因素都可能推動比特幣價格上升。不過投資決策不應僅基於價格預測,風險管理更為重要。

Q:現在比特幣在8萬美元附近,新手該不該進場?
A:這取決於你的投資時間框架和風險承受能力。若考慮長期持有(3-5年),歷史上任何時點買入最終都獲得了正回報。但短期而言,市場波動可能劇烈。新手建議採用定期定額策略,分散買入時間點,降低單點風險。

Q:美聯儲降息對比特幣來說是好是壞?
A:一般而言,美聯儲降息對風險資產(包括比特幣)有利。降息通常意味著美元流動性增加,部分資金可能流向高風險高回報資產。不過,如果降息是因為經濟衰退,整體市場情緒可能轉為謹慎,短期內可能不利於風險資產。

Q:中美貿易戰升級對台灣投資者有什麼影響?
A:貿易戰升級可能增加全球經濟不確定性,進而影響台股表現。對持有加密貨幣的台灣投資者而言,可能需要關注全球風險情緒變化、美元指數走勢以及中國資金外流情況,這些都可能影響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價格走向。

結語:不要只看短線,放眼大周期和基本面

身為經歷過幣圈多次大起大落的老韭菜,我想分享的核心觀點是:不要被短期波動和頭條新聞牽著走

人民幣貶值、中美貿易戰等宏觀因素確實影響比特幣價格,但這些因素往往是短期催化劑,而非長期驅動力。比特幣的根本價值在於其有限供應、去中心化特性以及日益增長的全球採用。

如果你是長期投資者,關注這些基本面比追逐每日新聞更重要。如果你是交易者,將這些宏觀因素納入技術分析,但不要過度權重單一因素。

最後,無論市場如何波動,風險管理始終是首要原則。不押注你輸不起的金額,才能在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市場長期生存。

人民幣貶值之際,比特幣能否成為2025新避險神器?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