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一次的加密泡沫要消失了?Polygon創始人這樣說…
各位鄉民晚安,小弟是幣圈浮浮沉沉五年的韭菜,過去總覺得自己很會抓周期,結果每次都是高點進場、低點割肉,堪稱「逆向指標專家」。今天看到Polygon創始人Sandeep Nailwal的一席話,覺得很有感觸,決定來跟各位分享一下這則重要新聞,看完後可能會改變你對加密貨幣投資的整體思維!
加密四年周期可能成為歷史?新聞重點懶人包
加密貨幣市場正面臨結構性轉變,四年周期模式可能逐漸消失。根據Polygon聯合創始人Sandeep Nailwal的說法,我們過去習慣的比特幣減半帶動的四年牛熊循環,正變得越來越不明顯。主因是加密貨幣作為資產類別日漸成熟,加上機構投資者的大量參與,使市場行為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。
Nailwal在最近一期的Chain Reaction節目中提到:「我們通常在周期之間看到90%的回調,這在加密貨幣領域是非常正常的。但我感覺這些回調將不再那麼明顯,市場會顯得更專業、更成熟,尤其是對於藍籌加密資產。」
簡單說,他認為:
– 比特幣減半效應仍在,但影響力減弱
– 未來下跌幅度可能縮小至30-40%,不再是過去的90%暴跌
– 大型加密資產(藍籌幣)的市場表現將更加成熟穩定
這對我們這些習慣「四年一割韭菜」循環的投資人來說,無疑是一個重大轉變的訊號!
為何四年周期會被打破?這對散戶是好是壞?
四年周期被打破的關鍵因素
市場周期不再明顯的原因非常多元,我整理了幾個重點:
1. 機構投資者大舉進場:這些大戶買賣思維和散戶完全不同,他們更看重長期價值和資產配置,不會像我們散戶一樣FOMO進場、恐慌出場
2. ETF的推出:比特幣和以太坊ETF的出現讓傳統金融資金能夠進入加密市場,這些資金的特性是更加穩定,不像散戶那麼情緒化
3. 政治態度轉變:特朗普政府提出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的想法,這對加密貨幣的制度性認可度大大提升
4. 宏觀環境影響加大:利率環境、通膨壓力等傳統金融因素對加密市場的影響力明顯增強
小弟我記得2017年參與ICO熱潮時,幾乎沒人在乎美國通膨數據或Fed利率決議,純靠炒概念就能賺錢(當然我是虧錢的那個)。但現在不同了,每次Powell一開口,幣圈也跟著股市一起震盪!
短線影響:減半行情不再那麼可靠
過去大家習慣「減半前買、減半後賣」的簡單策略,但這次比特幣減半行情明顯提前到了ETF通過時間點。未來市場可能更加「即時反應」而非「事件驅動」,意味著等到明牌出現時,行情可能早就走完一半了。
舉例來說,今年1-2月的比特幣突破,與其說是減半行情,不如說是ETF效應。(我當時還在等減半後買入,結果錯過大部分漲幅,嗚嗚)
中長線觀察:市場正在「機構化」
從中長期來看,加密市場正逐漸「去散戶化」,進入機構化階段。這意味著:
1. 波動性降低:相比過去動不動就暴漲暴跌80%,未來可能變成類似科技股的30-40%波動
2. 基本面更重要:炒作和FOMO效應減弱,取而代之的是真實應用和收入模型
3. 監管明確化:隨著市場成熟,監管框架將更加清晰,合規性成為關鍵
我個人覺得這對新進投資人是好事,不會一進場就遇到腰斬行情。但對老韭菜來說,可能懷念那種「一夜暴富」的機會了。(雖然我一次都沒抓到過…)
技術面分析:未來可能的市場路徑
從技術面來看,我認為未來加密市場可能出現三種路徑:
情境 | 可能性 | 市場表現 |
---|---|---|
傳統周期延續 | 30% | 比特幣減半後12-18個月達頂,然後回落50-70% |
周期弱化 | 50% | 波動範圍縮小至30-40%,牛熊週期延長 |
周期消失 | 20% | 類似傳統金融資產,根據宏觀環境和基本面波動 |
對於現在的交易策略,我認為應該:
1. 不要期待極端回調:過去等90%回調再進場的策略可能不再適用
2. 分批建倉更重要:既然大跌大漲變少,DCA(定期定額)策略會更有效
3. 更重視藍籌幣:小幣種的超級周期可能會減少,資金會更集中在頭部資產
我怎麼看這個新聞?韭菜的真心話
老實說,當我看到Nailwal說「四年周期不再明顯」時,心裡是有點矛盾的。一方面,我希望市場更加成熟和穩定,不要動不動就腰斬;另一方面,我又懷念那種「買對就能翻十倍」的瘋狂時代。
但站在理性角度,我認為市場成熟化是加密生態必經的發展階段。就像小孩子總要長大一樣,加密貨幣如果希望真正融入全球金融體系,就必須走向更加「無聊」但穩定的發展路徑。
我個人經歷三次牛熊周期,每次都是抱著「這次不一樣」的心態,結果每次都被市場狠狠教訓。所以當Nailwal說「這次真的不一樣」時,我心裡還是有一點點懷疑,畢竟他是項目創始人,樂觀是他的天職。
但不得不承認,這次確實有很多結構性因素發生變化。ETF批准、機構進場、政治態度轉變…這些都不是之前周期有過的情況。
新手必看!解讀加密新聞的五個小貼士
看完這則新聞,我想分享一下我這個「專業韭菜」多年來學到的經驗:
1. 警惕過度樂觀的預測:加密圈總有人說「這次不一樣」,但過去十年,市場周期從未真正消失
2. 關注宏觀環境:現在的加密市場與整體金融環境高度相關,別只盯著K線
3. 辨別說話者立場:像Nailwal這樣的項目創始人,自然希望投資者相信市場會更穩定
4. 理解新聞背後邏輯:不要只關注「四年周期消失」這個結論,要理解為何會消失
5. 保持謙虛和彈性:加密市場永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,沒人能真正預測未來
新手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這種新聞就以為「單邊上漲行情」要來了,結果衝進去卻發現市場橫盤,甚至回調。(我就是過來人啊嗚嗚)
想深入了解加密市場周期?關鍵問題一次解答
如果你對加密市場周期還有疑問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問題和解答:
比特幣四年周期是什麼?
比特幣四年周期是指圍繞著比特幣減半事件(約每四年發生一次)的市場周期模式。傳統觀點認為,減半後12-18個月內市場會達到頂峰,然後進入熊市。這個模式在2013、2017和2021年都有所體現,但現在似乎正在改變。
加密貨幣市場周期會完全消失嗎?
完全消失的可能性不大,但周期的明顯程度和影響力可能會減弱。就像傳統股市也有牛熊周期,但並不像過去加密市場那樣極端。未來可能會看到更溫和的波動和更長的周期。
ETF對比特幣價格有什麼影響?
ETF的推出為比特幣帶來了機構資金和更廣泛的投資者基礎。這些投資者通常持有期更長,交易更理性,有助於減少市場的極端波動。此外,ETF也創造了一個更透明、受監管的投資渠道,提高了比特幣作為資產類別的合法性。
常見問題 FAQ
Q:四年周期消失對小投資者是好是壞?
A:各有利弊。好處是市場可能不再有90%的暴跌,降低了投資風險;壞處是可能不再有短期內暴漲10倍的機會。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整體是利好。
Q:現在是進場好時機嗎?
A: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,但如果你認同「周期弱化」理論,那麼等待極端回調的策略可能不再有效。分批建倉、長期持有可能是更合理的策略。
Q:哪些幣種最能受益於市場周期的轉變?
A:藍籌加密資產(如比特幣、以太坊)可能會從機構投資增加中獲益最多。小市值代幣的投機性質仍然較強,可能仍會經歷較大波動。
Q:如果四年周期真的弱化,DCA策略是否更有效?
A:是的,在波動性降低、極端行情減少的環境下,定期定額(DCA)策略通常更有效,因為它能有效規避擇時風險。
結語:別太緊張,但也別太樂觀
看完Polygon創始人的預測,我想說的是:市場確實在變,但人性不變。
無論四年周期是否弱化,貪婪和恐懼永遠存在。作為投資者,適應變化比預測變化更重要。我認為,未來加密市場會越來越像傳統金融市場,但仍保留一定的「加密特色」。
如果你問我現在該不該進場?我只能說,別指望抓到最低點,也別期待一夜暴富。分批建倉、選擇有真實價值的項目,保持長期視角,可能是最穩健的策略。
最後送大家一句老話:「牛市讓你賺錢,熊市讓你賺幣」。無論市場周期如何變化,這個道理不會變。希望每位鄉民都能在下個周期(無論它長什麼樣)中贏得勝利!
(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加密貨幣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。)

幣圈小鯨魚,深耕幣圈已經第 9 年,從 2016 年的 ETH 10 美元一路看到 2021 牛市的 4,800 美元高點。經歷過 DeFi 熱潮、NFT 爆發、FTX 崩盤,也活過熊市寒冬。
現專注於現貨與合約交易,輔以鏈上數據分析與板塊輪動觀察,結合短中線技術策略。過去三年個人帳戶回報如下:
▸ 2021 年報酬率:+189%(主力:現貨+DeFi 倉位)▸ 2022 年報酬率:+38%(主力:避險穩定幣挖礦+空單對沖)▸ 2023 年報酬率:+74%(主力:合約波段+AI 概念幣輪動)
平均勝率維持在 61~66%,最大回撤控制在 12% 以下。致力於讓新手「看懂市場訊號、建立風險意識、拒當 FOMO 韭菜」。